天堂有了笑声 赵丽蓉逝世二十年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张明萌 日期: 2020-07-22

从颐和园北宫门坐394路公交车往北走9站,在韩家川村站下车,朝西南小路走500米,便可到达韩家川村赵丽蓉故居。20年前的7月17日,72岁的赵丽蓉在这里因肺癌逝世。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赵丽蓉提出离开肿瘤医院,回到她的农家小院。改革开放后,赵丽蓉借了钱买下这座小院。最初,这里只有三间茅草房,荒草足有一人高。她带着三个儿子开垦了两年,盖好砖瓦房,种上了果树草木和她最爱的茉莉。她常带着生病的丈夫到这儿休养。三个儿子成家后,这里成为她养老的场所。她喜静,这里连电话都没有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赵丽蓉常身着红衬衣、穿着白球鞋、戴着棒球帽在院里做农活。这里有她养的鸡、种的粮食和青菜。每次巩汉林到小院找她,都会被叫到院子里摘豆角、黄瓜、莴笋和茄子。她常说自己“离不开土,脚底下老有点泥儿”。

赵丽蓉的亲朋好友认为这是她一贯的形象:一位朴实、热情的老奶奶,这个形象嫁接到舞台上,她成了一位靠本能与观察表演的演员。她按照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逻辑再现普通生活场景,学着他人的言谈举止,像一位街道大娘那样描述一桩桩故事。赵丽蓉的艺术轨迹是一条从评剧向喜剧靠拢的曲线,这与她乐观豁达的天性、刻苦钻研的习惯及朴实诚恳的性格有关。她靠艺德与艺能同时获得庙堂与百姓的认可。多年来,关于她的故事广为流传,无一差评。

赵丽蓉最为观众熟知的是她人生最后十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上呈现的小品。从1988年的《急诊》,到1999年的《老将出马》,赵丽蓉先后8次登上春晚舞台,多次获得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一等奖。她的表演声名远播,老少咸宜,每年春晚的筹备阶段,她是否出场成为记者们一定会问的问题。她的小品选段流传至今,已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几乎在同一时期,大小屏幕上也出现了赵丽蓉的身影。尽管作品不多,但都是她精挑细选的结果。1991年,她主演的电影《过年》获得第四届东京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女演员奖,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第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大奖。此外,她在另两部电影中饰演的角色也收获了好评,一部是在谢铁骊导演的《红楼梦》中饰演刘姥姥,一部是在陈佩斯导演的《孝子贤孙伺候着》中饰演陈佩斯的母亲。在她参演的电视剧中,《西游记》里的车迟国皇后让观众印象深刻。

导演、演员姜文称“赵丽蓉是一流的演员”。“就说你甭管带着什么心情,甭管对她有什么样的看法,您看她演戏,忘了,自己什么都不是了。我佩服。我就是爱老太太。”他曾和赵丽蓉聊过,要找机会配个戏、演母子,而这也成了二人的遗憾之一。

赵丽蓉在中国评剧院的同事、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认为,赵丽蓉是天生的喜剧演员,表演上出类拔萃,但嗓子不太好,这对戏剧演员来说是很大的局限,影视和小品打开了她艺术创新的道路。

新凤霞、赵丽蓉和张德福表演评剧《花为媒》

在生命的前60年里,赵丽蓉一直在评剧的世界中摸爬滚打。她受一代名伶芙蓉花照拂,在后者的戏班里长大,1岁就被带上台表演,15岁担任主角,后成为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的搭档,在《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凤还巢》等多个剧目中担任彩旦(戏曲中扮演女性的丑角),不仅贡献了精彩的演出,还对彩旦行当进行了从表演到唱腔的创新。与赵丽蓉合作多年的导演张玮回忆,50年代,赵丽蓉靠彩旦大出风头,“相当风光”。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评价她“一人千面,当之无愧”。尚小云为她题字“雅俗共赏”。梅兰芳则送给她一张自己穿西服的照片。

她的人生却不似她的舞台形象一样充满欢乐。首任丈夫盛强在反右斗争中被打成右派,逝世于被关押的农场。她与其弟盛弘结合后,后者又在1984年因心脏病离去,而此时的她正在外演出。她一生渴望有一个女儿,可女儿出生时却被诊断为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在她与丈夫照料多年后离世。1966年到1980年,她的演艺履历一片空白。等再出山时,她已过了50岁。

赵丽蓉用性格中的乐观化解了苦难,生活中的她绝少抱怨,更不愤恨。同事、亲友提到她,都说她“豁达开朗”,能给人带来快乐。因肺癌晚期入院后,她依然对探视的人常开笑口,还给自己的药起外号,叫喷雾“小喷气儿”。

2000年7月27日,赵丽蓉追悼会在北京举行。前一天早上5点,守灵的人就被敲门声惊醒,院门一开,街道里站满了人,都是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过往十天,常有全国各地的人自发前来吊唁。主持人、好友倪萍记得,追悼会当天,为赵丽蓉送行的群众成千上万,最早的5点就在路上等着,手里拿着她的照片,胸前佩戴小白花,就像在给自己的家人送行。沈阳十万人自发签名,希望她的遗体不被火化,请愿的标题是“留住赵丽蓉”。2009年,六小龄童接受采访时称,那是他去八宝山参加前辈、同行或是好友的追悼会中,所见过的人最多的一次。

人们更愿意用另一句话来接受赵丽蓉的离开——“天堂从此有了笑声。”

“在彩旦行当里立住了”

芙蓉花将赵丽蓉当彩娃子抱上舞台时,并没有预料到她与评剧共起落的一生。演评剧《桃花庵》时,需要演员怀里抱个娃娃,往常抱的都是道具,有人建议将赵丽蓉抱上台。她在台上没有害怕,也未哭闹,还笑了,这一笑点燃了观众的情绪。从此,凡是有道具娃娃出场的戏,演员们都会要求把赵丽蓉抱上去。她的戏龄从未满周岁时就开始了。

赵丽蓉的父亲名叫赵秉中,在芙蓉花的戏班“复盛戏社”里以替芙蓉花梳头为生。赵丽蓉是家里的第八个孩子,赵秉中替她取名“老爱”。由于家境贫寒,母亲在外干杂活挣钱,赵丽蓉喝不了奶水,只能喝豆浆。赵秉中替芙蓉花梳头后,这位知名演员给了一家人力所能及的帮扶,经她引荐,赵家二哥、三姐、四姐和赵丽蓉皆拜了戏班老师为师,大姐嫁给了芙蓉花的哥哥,一家人都在戏班落了户。

评剧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清朝末年的“莲花落”演变而来,兴起于河北省东部与唐山一带。1935年后,评剧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这一时期,赵丽蓉一直长在戏院,时常在帷幕后看戏。她一直没有正式的名字,芙蓉花为她取了自己名字中的“蓉”字,“将来你比芙蓉花更加美丽。就叫丽蓉吧。”

中国评剧院的演员王景明曾和芙蓉花的戏班合作过,他回忆,那时候样样齐全的戏班不多,可芙蓉花的还算像样。当时他和赵丽蓉一块跑龙套,赵丽蓉特别能逗人,在台上放得开。同样的词,她说出来,装傻充愣一比划,台下笑成一片。

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社会各界进入了艰难时期,评剧界四大名旦中的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在几年内相继离世,喜彩莲染上鸦片瘾。1943年,复盛戏社被迫解散,赵丽蓉与哥哥赵连喜一直跟着芙蓉花到河北、东三省等地演出。芙蓉花与赵家兄妹等人在张家口重组“庆丰剧社”,与外来名剧团合演台本戏。赵丽蓉因此学到了京剧、河北梆子、杂耍等技艺。她十四五岁时,可以代替芙蓉花挑起主演的担子。在张家口,另外两位知名同龄人是日后的评剧名角花淑兰和唱梆子戏的郭兰英,前者与赵丽蓉合演过《白毛女》和《花为媒》,后者因《我的祖国》为全国熟知。

1949年,旧戏院剧场开始被北京市委以军管会的名义正式接管,1951年,中国戏剧研究院建院庆典在大众剧场举行,毛泽东主席为研究院的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句话后来成为全国戏剧甚至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年,评剧演员新凤霞、小生张德福、老生于少海,以及为新凤霞梳头多年的张洪山参了军。由于人手不够,张德福动员其他演员参军,他想起了赵丽蓉的哥哥赵连喜。1952年,赵连喜带上赵丽蓉,成为了解放军文艺战士。同年,芙蓉花扶着桌子坚持唱完了《李香莲卖画》的最后一句,于42岁离开人世。

在解放评剧团重拍的《刘巧儿》里,赵丽蓉开始从主角转向配角,饰演重要角色李大婶。一年后,中国评剧团(中国评剧院的前身)成立,新凤霞、赵丽蓉等人被调入。老院长胡沙回忆,中国评剧院的干部力量比京剧院还强,能编剧、能导演、能作曲、有生活、有理想,既尊重传统又不完全受传统束缚。作家赵树理的作品因具有强烈的现实生活感,成为评剧改编的重点。赵丽蓉出演了《小二黑结婚》中的重要角色三仙姑。

编剧高琛回忆,赵丽蓉舞台经历丰富,在旧戏班跟着老演员学过不少东西,平时她活跃灵巧,在创造人物时有主意,但是嗓子不太好,是“云遮月”,不是挺亮。聊三仙姑的创作时,赵丽蓉说:“这种女人我见过,乡下跳大神的。”“她心里有生活的积累,加上艺术加工,容易出形象。她没演过彩旦,她的创作来自生活,结果这个三仙姑就演对了。”

这是赵丽蓉接触的第一个彩旦角色。在过去,彩旦并不受重视,甚至不被安排唱腔,从扮相到表演都是为了博得观众的笑声。彩旦有相对固定的表演程式,服装是大袄肥袖,脑后大发髻,手上拿烟袋,揪袖子、耸肩膀是常有的动作。三仙姑人老珠黄,但仍留恋青春。赵丽蓉为三仙姑设计了对镜梳妆和揪白头发的动作,将这位封建意识很浓的中年妇女演得惟妙惟肖。马泰记得,在饰演三仙姑时,赵丽蓉坐在桌上两腿来回抡,扭扭捏捏说出自己47岁了。说话节奏与踢椅子的节奏完全相反。这个动作在多年后用进了春晚小品《打工奇遇》中。

张德福认为,这比她演旦角要出色。以后有正旦的角色,赵丽蓉也不大演了。“在彩旦行当里立住了。”之后,赵丽蓉还出演了《凤还巢》中的丑姑娘程雪艳、《祥林嫂》中的四奶奶、《花为媒》中的阮妈等角色,她的彩旦人物有思想、有个性,生活气息浓厚,轻松幽默,为彩旦赋予了新的创作空间。与新凤霞合演《杨三姐告状》后,再跟新凤霞同台演出,有母女的对手戏,母亲角色多半是赵丽蓉来演。

从1953年评剧团成立,到1966年“文革”期间,中国评剧飞速发展,位列全国四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之一。马泰回忆,当时评剧院天天有演出,他每年要演出390场到400场,评剧院的编导和演职人员平均每月要排演一到两部新剧,还要下到工厂和农村体验生活。张玮当时早上7点去剧院,晚上一两点回家。不少演员为了专心排戏,搬了行李在剧院里住。

赵丽蓉游走于大量剧目中,在多个角色身上融入生活的观察。她极擅模仿,多位同事回忆时都提到了她强大的模仿能力。张玮说:“她一眼就能抓住特征,还能抓住细节。我们评剧院,60%的人她都会演,还喜欢演给大家看。”高琛评价:“她在每一个剧里戏都不算太多,但这个人勤奋、演戏认真,总是不闲着,所以表演中没有空白……一刻都不出戏。”评剧演员、好友花砚茹在接受采访时称:“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赵丽蓉?因为到了演出、排戏的时候,她真的能想出主意来……简单几句一提醒,大家就都注意到表演上的区别了。为什么中国评剧院的彩旦形象特别多?赵丽蓉是有功的!”

“文革”之后,赵丽蓉为新一代演员作配,一直演出到1988年退休。

最佳女主角

在评剧院演出时,导演杨洁常常为演员录像,因此与赵丽蓉相识。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时,杨洁邀请赵丽蓉出演车迟国皇后。1988年,她又参与拍摄了电影《红楼梦》,饰演刘姥姥,当时导演谢铁骊找上来,说刘姥姥“非她莫属”。剧组给每个人发了一大本《红楼梦》,但赵丽蓉文化程度有限,看不明白。她到书店买了一套小人书,跟着剧组听红学专家讲课,琢磨刘姥姥的性格特征。

谢铁骊回忆,赵丽蓉戏好,一两条就过。饰演凤姐的刘晓庆和她对戏,笑都是真笑。戏下,大家也叫她姥姥。拍电影有时一个镜头磨一天,赵丽蓉就在现场活跃气氛,模仿剧组人员。拍贾母开宴那场戏,众人都乐不起来。谢铁骊赶快派人把赵丽蓉请过来,果然大家兴致起来了。

刘晓庆说,赵丽蓉脸上一分钟能有六十个变化。谢铁骊说,“她不是演什么‘家’,或者贵族,她演的都是贫民,农村的人,老太太……《红楼梦》以后还会有编导,还会有演员,所有人都能找到,但是再找刘姥姥,没有了,不可能找着了。”

1990年底,黄健中决定将电视剧《大年初一》改编成电影《过年》。此前,他曾拍摄过《小花》。《过年》发生在北方小城的程家,父母盼着儿孙们回家过除夕,可孩子们都没回来。大年初一,儿女们陆续回家,长子木讷老实,大媳妇泼辣刁蛮;干部大姐夫不走正道,在外拈花惹草,还强逼妻子堕胎;小儿子不务正业,贪图享乐,只知道伸手要钱;父亲最疼爱的二女儿当初忤逆父命嫁给架子工,如今自食其力干出事业的小两口也再次归来。看似喜庆祥和的兄弟妯娌们却各有各的小九九,父母觉得“回来总比不回来好”,可最终团年饭还是不欢而散。影片阵容强大,除赵丽蓉外,葛优、梁天、李保田、丁嘉丽等人都有精彩演出。

电影《过年》剧照

副导演李小婉向赵丽蓉提出了三次邀约,都被她以“要在家过年”拒绝。黄健中带着李小婉再次登门拜访,给赵丽蓉念了一遍本子,最终她答应出演。为了拍到雪景,剧组需要正月初二从北京到吉林。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她叫来了演《花为媒》的老搭档杜宝宇,在除夕前花大力气研究了电影中的一场哭戏。大儿子盛福春回忆,两位老人连手心擦泪还是手背擦泪都设计好了。六小龄童记得,赵丽蓉不识字,让副导演一遍一遍读台词,两遍之后就记住了。一幕戏是她要为自己拔白头发,说了一句“儿子,对不起了!”“我听到这声音,真像听到了母亲的呼唤!”

在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过年》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赵丽蓉接到外甥女的电话才知道这个消息。在北影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赵丽蓉说:“范进八十中举,我才63,比他年轻得多,可有一样,我不会乐疯了。”东京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杯是她最爱的一座,那座奖杯做成了种子萌芽的造型。赵丽蓉演了几十年的配角,在63岁拿到了最佳女主角的奖杯。

和陈佩斯合作完《孝子贤孙伺候着》后,陈佩斯称赵丽蓉是“天才的演员”。戏中赵丽蓉饰演的母亲要装死、躺在棺材里,最后还有大出殡,她爽快答应。“她是过去那个时代生活过来的人,涉及到灵堂、棺材这些,很多人都忌讳。她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完成人物创作,能够为了戏不顾一切,应该说是一个艺术家的标准。她识字不多,看剧本很困难,可心里头有一个很重的秤砣,她知道什么能演,什么不能演。她有这种判断力,我不理解。马泰老师说她从生活中来,同样都是过来人,怎么别人就无动于衷呢!我觉得和天才密不可分。”

1995年,导演黄蜀芹在美国看望好友,听说了山东大娘独自去美国探亲的故事,由此构思了剧本《嗨,弗兰克》。一个中国老太太被儿子接去美国,一个人住在高级公寓里,语言不通,只能每天透过窗户看外面。隔壁住着同样孤独的美国老头弗兰克。她学会了人生第一句英语“嗨,弗兰克”,与他打招呼,两个人发展了一段跨国感情。

黄蜀芹关于中国老太太的第一人选便是赵丽蓉。赵丽蓉听完故事后答应了邀约,并提出希望与自己年轻时候的偶像、美国演员格利高里·派克搭档。后者曾凭借《罗马假日》《杀死一只知更鸟》等经典影片风靡全球。在黄蜀芹的沟通下,派克看起了剧本。

2000年,黄蜀芹探望正在医院做化疗的赵丽蓉,她一直牵挂电影的进展,称“不拍这个戏死不瞑目”。当时预计八九月开拍。可赵丽蓉在7月17日撒手人寰。这成为黄蜀芹和赵家的一大遗憾。面对媒体时,黄蜀芹曾多次自责:“老太太最想拍的电影一直未能启动,给她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剧里的山东老大娘就是照着赵丽蓉写的,如果早一年启动该有多好。”

无论多远,我心永恒

编剧石林第一次见到赵丽蓉时,对方递给他一支烟,拿着脚本问他:“作者,你再跟我说道说道,你究竟是啥意思?”石林讲完剧本,赵丽蓉就开始二度创作,排练中,她为老太太加了各种行为、动作,连顺拐走都和别人不一样,永远是右脚在前,一步一蹭地走。石林觉得,自己真的找对人了。

1988年,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征集“八九年春节晚会”的小品稿件。北京市曲剧团创作人员石林骑了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向剧组投稿。稿件最后,他注明:如选用,建议请中国评剧院赵丽蓉老师出任主演。此前,他看过赵丽蓉演的彩旦,印象很深。但二人并不相识。于是有了第一次相见,这也开启了二人之后的多次合作。这部小品是让赵丽蓉一炮而红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小品中“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光”“司马缸砸缸”的段子至今仍让观众念念不忘。往后,二人还合作了《妈妈的今天》《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功夫令》和《老将出马》等春晚小品。从此,小品舞台上多了一个朴实的老太太,唐山口音也因此为全国人民知晓。

1992年起,赵丽蓉身边出现了一位相对固定的搭档——巩汉林,五次春晚合作中有三次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一等奖。在1991年七一晚会中,二人第一次合作。巩汉林回忆,刚见面时,自己与赵丽蓉拉家常,他聊到父亲是演奏员,母亲是唱河南坠子的演员,自己从小跟着父母走南闯北,饱尝戏人艰苦。赵丽蓉一下就和他亲近了起来,二人十分投缘,第一次合作就很成功。他改口叫赵丽蓉赵妈,从此二人成为固定搭档。

“老太太演了一辈子的戏,太认真。下午审查节目,上午就先把妆扮上了,不躺不睡觉,就这么挺着。”巩汉林说。排戏时,赵丽蓉一句一个字都要抠,一个节目少说排上百遍。春晚两个多月的时间准备,一天抠四五个小时,一个节目得花几百小时,“其实上了台就十几分钟。”

石林与巩汉林总结,在与赵丽蓉的多次合作中,老太太唯一的要求就是出新,绝不重复自己。为此,她在小品表演中扩充了不少技能。《妈妈的今天》她学了探戈,《如此包装》她唱了RAP,《打工奇遇》她练了书法,《功夫令》她唱了任贤齐的《心太软》,《老将出马》她学英语唱了《我心永恒》。

《打工奇遇》剧本需要在最后写四个字“货真价实”,赵丽蓉找了个书法老师写下来,买了笔墨纸砚,起夜后还得练两笔再睡。一周后写得有模有样,但写了一分钟,小品里只有二十秒时间。她又回家继续练习。春晚后,很多商家找上门请她题牌匾。为了唱好《我心永恒》,她请人在歌词下标注拼音,从头学习。

60岁之后,赵丽蓉健康状况下滑,1995年排练《如此包装》时被查出骨质疏松,膝关节中有一块鼠骨,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再做手术。可当时春晚已经进入彩排阶段,导演向台长汇报后提出让赵丽蓉不上了。她说:“出现后果我自己负责,和电视台没有一点关系,打着封闭抬着我也要演。”在表演时,唱完歌后有一个单膝跪地的动作,赵丽蓉一下子压到伤腿上,摔了个踉跄。可她马上做出假装跌倒的动作,很多观众都以为是安排好的。下台的时候,赵丽蓉腿都瘸着,巩汉林搀着她,回家就住院了。到1998年,赵丽蓉身体更差了,肺气肿、关节炎、胫骨软化、膝盖里还卡着鼠骨,一动就疼,但还是在导演动员下演了《功夫令》。

赵丽蓉和巩汉林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小品《打工奇遇》 图/赵振清

赵丽蓉在意自己小品的表现。评剧艺术家纪月亭的儿子回忆,赵丽蓉后期演小品之后,遇到马三立、马泰等等,都要问他们觉得自己现在表演怎么样。“这说明她心里忐忑不安,害怕自己的小品得不到承认。她肯定听过一些反对的话,对她在艺术上的创新与革新,有人有看法。她心里放不下,经常问一问,一问再问,想看看人家到底什么反应。”

1999年,排练《老将出马》时,赵丽蓉咳了血。巩汉林带着她去检查,查出了肺癌。他和赵家人商定暂不告诉赵丽蓉。巩汉林每天给赵丽蓉冲药,把药的标识全撕了,告诉她是治肺气肿的。开始化疗后,她头发脱落,体重急速下降。搬回农家小院后,她几乎谢绝了所有探望。儿子盛大鸣说:“(她说)我要到老了,你可千万,你要给我藏起来,谁都是,赵丽蓉没了,这世上没有赵丽蓉,那才好呢。也不是刁难,我这形象在人家心目中老是好的形象,老是好的一面,老是特别健康的,一个活泼的赵丽蓉。”

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出,赵丽蓉在台上声情并茂唱着《我心永恒》,家人在电视机前抹泪。这首歌也因为她的演唱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一位咳血的患癌老艺术家,在舞台上演唱了第一首也是最后一首英文歌曲,她唱“无论多远,我心永恒”。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