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蓉的评剧时期

1943年,复盛戏社被迫解散,赵丽蓉与哥哥赵连喜一直跟着芙蓉花到河北、东三省等地演出。芙蓉花与赵家兄妹等人在张家口重组“庆丰剧社”,与外来名剧团合演台本戏,赵丽蓉便在“庆丰戏院”以主演的身份登台,并学习到了京剧、河北梆子、杂耍等技艺 。

在1945年张家口解放时,参演《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等剧目,并在北京解放前夕,作为主角,加入门头沟“青年剧社” ,门头沟解放的当天,主演《白毛女》庆祝解放;北京解放后,又在“华北”“广和”“民主”等剧场演出了该剧,轰动了北京,被称为“评剧界第一个白毛女”。

1951年,评剧演员新凤霞、小生张德福、老生于少海,以及为新凤霞梳头多年的张洪山参了军。由于人手不够,张德福动员其他演员参军,他想起了赵丽蓉的哥哥赵连喜。次年,赵连喜带上赵丽蓉,成为了解放军文艺战士。

1952年,正式进入总政评剧团,后又调入中国评剧团,出演《刘巧儿》《小二黑结婚》中的重要角色——李大婶和三仙姑,并与新凤霞合作,初演闺门旦,后演彩旦。而在此期间,还陆续出演了《凤还巢》中的丑姑娘程雪艳、《祥林嫂》中的四奶奶等角色,其彩旦人物有思想、有个性,生活气息浓厚,轻松幽默,为彩旦赋予了新的创作空间 。

1962年,参加评剧《花为媒》的出演,在其中扮演的媒婆与新凤霞扮演的张五可演唱的“报花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并随随评剧一同被被搬上银幕,从线下的评剧名角转型为银幕里的“大明星” 。

1980年,与新凤霞合演《杨三姐告状》,在剧中饰杨母,在排演《杨三姐告状》的时候,听说杨三姐的原型杨老太太来京探亲,就去找她体验生活。后来,得知老人要离开北京,赵丽蓉还特意带着挂面和水果到火车站送行,使这个角色演的形神毕肖,后随该片被拍摄成电影走入千家万户。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