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贺宝根教授为救学生溺水身亡

“伤心,失去了这么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很怀念和贺老师在船上做实验的日子”,“贺老师,一路走好”……连日来,上海师范大学许多学生流着眼泪,在BBS上怀念他们敬爱的老师———旅游学院地理系45岁的贺宝根教授。贺老师舍身救助在科研考察中遇险的学生,在崇明东滩附近被大浪吞噬生命。 昨天,上海师大号召全校师生向贺宝根老师学习,学习他敬业爱生、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贺宝根老师承接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领17名学生,于7月26日起在崇明东滩开始野外考察。

  8月9日晚7时20分左右,遇到涨潮,水势迅速淹到了靠泊在潮沟里的考察船的船舷。可能会有危险!贺老师迅速组织大家撤离。

  这时,在50米开外的地方传来了大二学生小徐的呼救声。原来他被潮水阻隔,来不及回到船上。贺老师发现险情,毫不犹豫,当即返身下船,顶着汹涌而至的潮水游到小徐身边,让他抓住自己的衣服,带着他慢慢往回游。

  将小徐带到安全地带后,贺老师最后向小徐交代了一句:“你走回去吧,现在没问题了。”后来,小徐被其他考察队员拉回到船上。而贺老师由于体力不支,被潮水越冲越远,失去了踪影。

  东旺沙边防派出所官兵和东滩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闻讯赶来搜救,一直到晚上10时天已全黑,仍然不见贺老师的身影。8月10日凌晨4时,搜救人员再次出动,在东滩养牛场外潮沟处发现了贺老师的遗体。

  目前,考察队其他队员已安然无恙。上海师大表示,将从此次事件中总结教训,加强科研安全管理工作,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遇到危急,保障学生安全是最重要的,哪怕舍弃自己的生命;

  而平日里,对贺老师来说,学生的苦恼就是他的牵挂,学生的欢喜也是他的幸福。

  地理系的学生经常到野外考察,尽管学校给予补贴,但是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交通和食宿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贺老师精心设计不同的考察线路,供学生选择。2000年那次,到江西庐山考察,贺老师向其他老师倡议,“我们把教师的野外考察津贴捐给学生吧”,得到老师们的响应。捐助时,贺老师悄悄地通过班长转交给困难学生,生怕学生接受捐助时感到尴尬。当初的倡议如今已成为一种“制度”。

  在师生眼里,贺老师很有个性魅力,总是乐呵呵的,一副热心肠。他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上课时,不是端着架子站在讲台前,而是喜欢在教室里走来走去,高兴起来还坐在学生座位上。不少学生戏称他为“宝宝老师”。学生搞课外活动,也喜欢拉贺老师一起参与,他总是有求必应。那次,系里的学生组织了一场“地理知识竞赛”,贺老师应邀当评委,并悄悄地为活动捐了800元钱,让竞赛的奖品能更加丰富些。学生办了份名为“足迹”的电子刊物,贺老师是忠实读者;得知学生要在刊物上办有奖征答活动,贺老师就自告奋勇到系里为学生申请经费。

  师生们接过他的科研“接力棒”

  搞地理学研究,需要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观测数据。贺老师在系里负责教学实习工作,经常带领学生到艰苦地方考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那次,到西部地区考察,因为交通原因,没能按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师生们十分疲劳,在车上打起了瞌睡。只有贺老师睁大了眼,不停地和司机说话,帮助司机提神,保证驾车安全。晚上,贺老师还为司机师傅唱歌。尽管旅途颠簸,但在贺老师的歌声中,辛苦也变成了一种快乐。

  贺老师丰富的科研经历为他的课堂添彩,他的科研项目也愿意向本科生开放。不少学生在本科期间就加入贺老师的科研团队,撰写了高水平论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方法,培养了科学素养,为他们今后读硕、读博打下基础。

  此次到崇明野外考察,贺老师承接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口崇明东滩高潮滩盐沼水—沉积物—植物界面泥沙输移机制研究”,研究的是长江水流变化情况下,这片潮滩的生长规律变化,此类研究在我国几乎是空白。

  地理学的许多研究,需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野外调查,获得大量数据和资料后才能得出结论。经常,付出非凡的努力,却不一定能换来成功,但贺老师仍孜孜不倦。去年,他将一篇科研论文向国内权威刊物投稿,遭遇两次退稿;贺老师锲而不舍,反复修改和论证后,终于发表,得到学术界认同。他的这份执着,也带动了同事们和年轻的学生。他们表示:“贺老师走了,我们会接过他的科研‘接力棒’,奋力跑到终点。”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