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大紫荆勋贤,OBE,原名查良镛(英语:Louis Cha Leung-yung),男,籍贯浙江海宁,香港作家、媒体人。1950年代开始,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获赞“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金庸于香港创办《明报》系列报刊,并在1980年代涉足政界,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他与倪匡、黄霑、蔡澜一起被冠以“香港四大才子”,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武侠小说三剑客”。

个人经历

1924年3月10日(农历甲子年二月初六)金庸(查良镛)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新伟村(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是海宁查氏第二十二代孙。海宁查氏为海宁县袁花镇之书香门第,藏书丰富,在浙西一带声望崇隆,明清年间共出22个进士,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更包括了金庸的直系祖先查升及查揆。其父查枢卿是当地大地主,自幼接受西式教育并毕业于震旦大学;其母名徐禄,与夫共育有良铿、良镛、良浩、良栋、良钰五子和良琇、良璇二女。1937年日本入侵华南时,袁花镇惨遭轰炸,徐禄于举家逃难途中不幸得急病病逝。当时,13岁的金庸尚在嘉兴读书。查枢卿随后再娶顾秀英为妻,他们又育有四子二女,四子分别是良铖、良楠、良斌、良根,二女分别是良琪、良珉。

1929年5月,查良镛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

1932年,开始接触武侠小说,读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荒江女侠》。

1936年(另一说1937年),从袁花龙山学堂(今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同年,考入嘉兴中学(今嘉兴一中),离开家乡海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事而随学校辗转到余杭、临安、丽水等地。

1938年于浙江省立联合高中初中部就读。

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他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收效不凡。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他转学去了衢州。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毕业。

1944年,查良镛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暂任外勤记者。

1946年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

1948年毕业,同年移居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

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56年,在《香港商报》全年连载《碧血剑》。

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后来推出包括《明报晚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同年,在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1972年,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1973年春,应台湾方面之邀前往台湾,并与蒋经国见面会谈。

文革结束后,金庸在1981年与1984年来到中国大陆访问,并先后在北京与邓小平和胡耀邦会谈。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宣告成立,金庸作为委员之一,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

1985年至1989年,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88年,与查济民提出了“政制协调方案”(又称“双查方案”、主流方案)。

1989年,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结束了从政生涯;同年,在《明报》创办三十年庆祝茶会上宣布卸下社长职务,只担任集团董事长。

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上市后,他退出报业管理层;同年,明报企业上市,任董事长并签订三年服务合约,与于品海达成协议由智才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

1993年,两会期间赴北京访问,并获江泽民接见;同年4月,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更将明报集团售予于品海,宣布全面退休。

1994年,返乡参加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并于嘉兴高专兴建“金庸图书馆”。图书馆落成后再斥资1400万在西湖兴建“云松书舍”,供个人藏书、写作和与文友交往雅集之用。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设立“金庸人文基金”,两年共拿出了100万港币资助贫困生、赞助学术活动; 同年10月,被北京大学聘请为名誉教授。

1995年,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同年3月,被聘为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秋,当“云松书舍”落成后,改变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资兴建的书舍,现已成为杭州的新旅游景点,内藏金庸作品及手迹陈列室等。

1999年,受聘成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同年3月,被聘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3年10月18日,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

2005年10月,已81岁的金庸离开香港,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取得历史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初唐皇位继承制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2009年,注册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课程,导师为袁行霈。网上曾一度流传其2013年毕业的毕业证书照片,但北大否认金庸获得博士文凭,称该证书是“学校管理部门按博士生入学年月,依惯例预先普遍准备的”,并指金庸年事已高,身体趋弱,未能按时完成学习计划。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论文检索所得,没有找到金庸的博士论文,推测他没有取得北大博士学位之可能性较高。

2010年,金庸完成博士论文《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指导教授是小他15岁的麦大维(David McMullen)。

2010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

2011年,中国台湾清华大学授予金庸名誉博士学位院士。

2014年3月10日,度过九十大寿,各个领域纷纷为其庆生,有武侠迷手抄840万字贺寿。

2016年3月,过92岁寿辰,马云带领淘宝众筹祝寿; 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金庸
金庸
英文名Louis Cha Leung-Yung
本名查良镛
性别
出生1924年3月10日
浙江省海宁县
逝世2018年10月30日(94岁)
香港香港岛湾仔区跑马地养和医院
死因肝癌
墓地 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海会灵塔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别名金庸、查理、姚馥兰、乐宜、林欢
籍贯浙江海宁
职业作家、记者
信仰佛教
配偶杜冶芬
1948年结婚—1953年结束)
朱玫
1956年结婚—1976年结束)
林乐怡
1976年结婚—2018年结束)
儿女儿:查传侠、查传倜
女:查传诗、查传讷
同族兄弟:查良铮、查良钊、查良鉴
奖项

大紫荆勋章大英帝国官佐勋章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法国艺术与文学司令勋章

大英帝国官佐勋章勋衔
法国文化部法国艺术及文学司令勋衔
法国政府荣誉军团骑士
香港大紫荆勋章
学历
袁花龙山学堂
嘉兴大学
省立联合中学初中部
联合中学高中部
杭洲第四中学
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肄业)
苏州东吴大学法学院
剑桥大学历史学哲学硕士、哲学博士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未证实)

经历
《明报》主编兼社长
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名誉教授
国立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吉林大学名誉教授
代表作
1939年《献给投考初中者》
1955年《书剑恩仇录》
1957年《射雕英雄传》
1959年《神雕侠侣》
1961年《倚天屠龙记》
1963年《天龙八部》
1965年《侠客行》
1967年《笑傲江湖》
1969年《鹿鼎记》
荣誉
1981年 OBE
1986年 香港大学名誉社会科学博士
1994年 牛津大学荣誉院士
1996年 剑桥大学荣誉院士
1996年 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2000年 大紫荆勋章
2005年 剑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2007年 国立政治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2011年 国立清华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2011年 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人物逝世

2018年10月30日下午5点半左右,查良镛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养和医院与世长辞,享耆寿94岁。其子查传倜被记者询问时也仅回7个字“下午走了,很安详”。其后,他在微信上载多张查良镛生前图片,并留言“有容乃大侠客情,无欲则刚论政坛,看破放下五蕴空,含笑驾鹤倚天飞”。

30日当晚,时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向查良镛先生家属致唁电,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11月2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致唁电对查良镛先生逝世表示哀悼。 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查良镛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查良镛逝世后,李克强、韩正、孙春兰、黄坤明、朱镕基、温家宝、张德江、李岚清、刘延东、李源潮、王汉斌、廖晖等同志也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丧礼在2018年11月13日以私人形式举行,包括蔡澜、陶杰、李纯恩、张纪中、黄晓明、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形象设计师刘天兰、前特首兼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前行政会议成员梁智鸿、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等到场送别。灵柩在中午移送到大屿山宝莲禅寺海会灵塔火化,骨灰旋即奉安该灵塔。

个人生活

同族先祖

明清之交的名人查继佐是金庸先生的祖先之一,金庸先生在其封笔之作《鹿鼎记》当中也曾提及此人生平。此人在《聊斋志异》与《觚胜雪莲》中有记载,蒲松龄在其作品中赞扬此人“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觚胜雪莲》中记述查继佐“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酬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然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查继佐年谱》里,查继佐本人亦否认有此事,说:“葛如,方布衣野走,世传余有一饭之恩,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是则公在时已传其事,故公为之辨。”乾隆时诗论家吴骞也认为此传闻事不可靠,但金庸在其《鹿鼎记》开首将这个传说也写进故事里。

查慎行是清康熙年间的有名诗人,“查慎行,字初白,海宁人。少受学黄宗羲。于经通于《易》。性喜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他的作品深受康熙皇帝喜爱,曾供职于南书房。

查嗣庭在雍正时期,因“维民所止”,被雍正帝认为维、止二字隐喻将其去头,遭受文字狱逼害下狱病逝。

家庭

家世系浙江海宁查氏,其家为书香门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孙查揆的后裔。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傲骨气节的忠良,他不满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当时有民众烧教堂,作为官员的他为维护民众,带头辞职以平息事件。金庸受祖父影响,明白一定要读书,才能解救民族苦难,故他尤爱阅读关于历史的书籍,如《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影响金庸至深的另一人,就是其父查枢卿。查父在金庸年幼时,每天将武侠小说《荒江女侠》剪存给他看,令他对武侠小说产生浓厚兴趣,后来主动追看《水浒传》和《七侠五义》等著作,为日后撰写武侠小说奠下根基 。

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徐家则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经营着酱园、绸庄、钱庄。金庸生母徐禄是诗人徐志摩的父亲最小的堂妹。1914年,徐禄与查枢卿结为夫妇。成亲以后,徐禄与查枢卿感情笃深,先后生下长成的有查良铿、查良镛、查良浩、查良栋、查良钰五子和查良琇、查良璇二女。1937年,徐禄因患急性菌痢而病亡,这一年,金庸只有13岁。

金庸的继母顾秀英原是查家的丫鬟“月云”。顾秀英11岁时押给查家的,起先伺候金庸的祖母。20多岁时被母亲领回,后来去了上海做女佣,因而,查家逃难时她没有跟着过江。徐禄病亡满3年,查枢卿续弦,小他17岁的顾秀英便做了他的新妻子,担当起抚育幼子的责任。

婚姻

金庸一生结过3次婚,第一任妻子叫杜冶芬,1947年,二人在杭州相识。金庸拜访同事的朋友杜冶秋时,邂逅了时年17岁的杜家小姐杜冶芬,后双双坠入爱河。1948年,金庸南下香港前夕,匆忙赶到杭州正式求婚。后来杜冶芬也去了香港,金庸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她寂寞无聊,过得不愉快。最后她回了中国内地,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叫朱玫,是新闻记者,他们于1956年5月1日结婚。金庸草创《明报》,备尝艰辛,朱玫与他患难与共,还曾变卖首饰支撑《明报》。等到事业成功,婚姻却出现裂痕。金庸与朱玫共生育二子二女。

金庸的第三任妻子叫林乐怡。1976年,金庸与朱玫感情破裂,主动提出离婚,并娶小自己29岁的林乐怡为妻。她认识金庸时才十六岁。

子女
金庸共有四个子女,两男两女。 
关系
姓名
介绍
长子
查传侠
19岁为情自缢
次子
查传倜
最像金庸
大女儿
查传诗
小龙女原型
小女儿
查传讷
从树仁书院毕业
 
家族
关系
姓名
表兄
徐志摩
同宗
穆旦(查良铮)
姑父
蒋百里
表姐
蒋英(钱学森的夫人)
亲族
厉麟似
表外甥女
琼瑶

创作特点

思想主题

金庸所创作的小说中无处不体现了对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探寻。他通过在小说中塑造武林门派之间、人与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正教与邪教之间、国家民族之间以及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恩恩怨怨,最终造就了不同个人、门派、国家、民族、教会、朝代的各种悲剧。从本质上来说,金庸正是企图通过在小说中抒发强烈的悲剧情怀,旨在达到解构负面价值、弘扬正面价值的效果。

在金庸创作的小说里,“情”与“理”深刻体现了生命本质与传统道德之间的永恒矛盾,具体来说就是爱情与道德规范的冲突。显然,金庸的作品没有过多的抑情绝欲的说教,更没有与传统道德文化相违背的滥情现象。他仅仅通过“情”与“理”的描述,向世人展示了爱情中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人真实生命的适当描述和张扬,反映了对禁锢人们和社会发展的“理”的反抗。金庸的爱情悲剧意识是对现代爱情的讴歌。

艺术特色
结局

与大团圆的结局不同,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直面邪恶的成功和侠客的失败。然而金庸的创作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特征,即在描绘悲剧现实的同时,也赋予其一定的弥合功能。

历史背景

金庸将其作品及其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入到鲜明的历史背景之中,如《射雕英雄传》的时代背景为南宋初年,宋、金对峙,以及蒙古崛起的这一时段。《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为宋、辽、西夏以及大理等几个政权纵横交错的时代。《鹿鼎记》描写的则是清朝初年,满汉民族冲突的剧烈矛盾。同时,金庸先生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将许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纳入到其文学作品之中,如完颜洪烈、岳飞、大理段氏、朱元璋、康熙皇帝、顾炎武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中的虚拟人物交相辉映,虚实相加,使小说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接受整个故事,不会令人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

金庸对作品时代背景的选择也是为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服务的。纵观金庸的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历史背景都放在动乱年代,这是因为动乱时代更能体现出历史人物的英雄豪情,与庙堂之上懦弱陈腐的官员相比,侠客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正如郭靖所言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为国为民”来作为侠客的最高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这是侠之精神境界的升华。金庸作品中的江湖英雄,其身虽不居庙堂,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英雄。

语言

金庸语言的繁杂丰富,在其行文句式上就有充分的体现。他袭用了旧小说夹用诗词、歌赋、联句等方式,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表述上,则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方式。如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均运用得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体现出金庸深厚的语言表述功底。

人物形象

纵观金庸的所有作品,除个别小说之外,大多数人物形象均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以及《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等,虽然他们的性格有所差异,但他们均是武功高强,怀有一颗报国之心的英雄。再如其中的黄蓉、任盈盈、赵敏,以及阿紫等女性人物,均属于武功高强,且均有很强后台的厉害角色,或是父亲,或是师父,她们与普通女子相比,在性格和行事方面均属于异类,被世人列为“妖女”的范畴,但又都具有浓厚的侠骨柔情,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别,但均殊途同归。

金庸小说中的女性有两个共性,这些女性都是古代重情的“豪女”。中国的古代女性虽然比较重情,但是会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女性的情感却只能深理于心中,即使到了待嫁年岁,也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传统女性去大胆地追求爱情,这样不但会被认为是有伤风化,更会被旁人说三道四,即使有人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一也会受到家人的惩罚,最后难免被人冷嘲热讽,最后落个身败名裂的结果;但是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女性相比却有很大的差异,现代的女性追求爱情,却被认为是潮流,还能得全社会的广泛赞许和认可。

在金庸的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大多敢爱敢恨型;与此同时,金庸作品中的有些女性人物不仅渴望爱情,还体现出对传统贞节观念认同。对于这种这种矛盾情形,一也就是女性的传统与现代两种特性在女性人物中的体现。这种传统与现代共存即可以体现在一个女性人物的身上,还可以表现在不同女性人物的身上。然而,哪里有矛盾哪里就会有冲突,有冲突的作品会更加吸引读者。比如在《神雕侠侣》这部小说中,小龙女这个人物就是传统文化中仙女的形象,其不仅貌美如花,还武功高强。然而其对于爱情,她却能不顾别人的流言蜚语,爱上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杨过,对于这种突破传统思想束缚的勇气只有现代女性才会有,而小龙女竟然也具备,真是不得不让人钦佩。金庸的这种女性创作观念,不但可以很好的吸引读者的眼球,还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效果,可能就是因为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特征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这样既可以顺应故事情节,还可以顺应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会陶醉在小说中,让人流连忘返,致使金庸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塑造也达到了较高的阶段。读者在金庸的著作中真正的看到了实际生活中的女性身影。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女性具有疯狂的一面,当然,相比之下,女性传统的一面居多。

因为,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女性是传统的女性发展而来的,对于现代女性个性,其不可能独立存在现实社会中,更不能完全丧失之前的传统气息。在一般的武侠小说中,对于男女之情的描写可谓少之又少,即使存在一些个别女性,通常一也是小说中的点缀。但在金庸所描写的小说中,爱情在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小说中的主体,小说中的女性在小说中的地位提升了许多。在小说中,有了男女角色情感的贯穿,使小说中内容丰富多彩。此外,还提升了小说的趣味性及吸引力。

人物评价

金庸是著名作家、杰出报人,毕生坚守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如椽之笔,书家国情怀,著作等身,成就非凡。先生爱国爱港,拥护“一国两制”方针,曾参与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筹建工作,殚精竭虑,贡献智慧。先生赤子丹心,侠肝义胆,其文采风范永为世人景仰。(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评)

金庸就像一个“黑洞”。把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人靠近他,就会化为乌有,根本没法比。(作家黄易评)

金庸一生情系中华,爱国爱港。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文章,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享誉海内外华人社会。查先生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热忱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设计、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了政治智慧。(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评)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传统武侠小说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包含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他以其艺术实践,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了文学的宫殿,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评)

金庸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将其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既然称做通俗文学大师,还是有必要通过他的小说进行一番文学雅俗观的论辨。(中国文学网评)

后世纪念

浙江桃花岛上的金庸铜像
浙江桃花岛上的金庸铜像

1992年12月2日,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兴学院的嘉兴金庸图书馆动工,1994年1月竣工,同年4月3日开馆启用。嘉兴金庸图书馆是中国内地唯一一个以金庸命名的图书馆。

2003年3月,位于澳门新马路的文化会馆开设澳门金庸图书馆,金庸亲临开幕并任荣誉顾问,馆藏有中、英、日、泰、印尼文版金庸小说。

2007年5月,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桃花岛开设“金庸文化园”,立金庸塑像。

2012年7月4日,金庸碑(Cha Stone)立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后院学者花园(Scholar’s Garden),石碑高5英尺。

2017年2月,位于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金庸馆”常设展馆揭幕,内藏展品300多项,包括手稿、早期流通的小说、金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和金庸私人物品等,展示金庸毕生的武侠小说创作历程与贡献以及其作品对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

2019年4月14日,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于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中向金庸连同其他已故电影人致敬。

2024年4月,为纪念金庸百年诞辰,香港举办“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展览,展出雕塑家任哲根据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多尊人物雕像。展览主要位于香港文化博物馆(22尊)和中环爱丁堡广场(10尊),另香港国际机场、上环港澳码头、启德邮轮码头和西九艺术公园亦有雕像各一。此外,金庸家人捐赠金庸半身像予香港文化博物馆永久收藏,现于“金庸馆”展示。半身像同样由任哲雕制,以金庸晚年形象作蓝本,高约60公分。

所获荣衔

金庸一生获颁的部分荣衔包括:

大英帝国官佐勋章勋衔(1981年)、法国政府荣誉军团骑士勋衔(1992年)、法国文化部法国艺术及文学司令勋衔(2004年);

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树仁大学、澳门大学等校荣誉博士;

日本创价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国立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吉林大学等校名誉教授;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原为院长及博导,后辞去)、终身教授;

1998年,获香港市政局颁授“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香港(及海外)文学艺术协会颁授“当代文豪金龙奖”,同获此奖的还有巴金和冰心。

200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赠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10930命名为“金庸星”。

2005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金庸随即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

2009年,获颁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0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2009香港艺术发展奖”之“终身成就奖”。

2011年,国立清华大学授予金庸名誉博士学位。

2011年,澳门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作品

金庸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兼有政论、散文等。自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的《鹿鼎记》宣布封笔,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最早期金庸热是从港澳开始,延烧到台湾,其后在中国大陆掀起狂潮,遍及整个华语圈。金庸作品也被翻译成韩文、日文、英文等文字。

小说

金庸小说之间经常有所关系,除了《射雕三部曲》,《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外,《碧血剑》与《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与《飞狐外传》、《雪山飞狐》皆有关联。

金庸所创作的十五本小说中的十四本名称的首字曾被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新序》)。1970年的《越女剑》未入对联内。

金庸小说列表如下:
作品名称 首次刊载(连载)日期 首次刊载刊物 总字数(万)
书剑恩仇录 1955年2月8日 – 1956年9月5日 新晚报 51.3
碧血剑 1956年1月1日 – 1956年12月31日 香港商报 48.8
射雕英雄传 1957年1月1日 – 1959年5月19日 香港商报 91.8
雪山飞狐 1959年2月9日 – 1959年6月18日 新晚报 13
神雕侠侣 1959年5月20日 – 1961年7月8日 明报 97.9
飞狐外传 1960年1月11日 – 1962年4月6日 武侠与历史第一至七十四期(期间共65期) 43.9
白马啸西风 1961年10月14日 – 1962年1月14日 明报 6.7
鸳鸯刀 1961年3月 – 1961年6月 武侠与历史第三十七至四十期 3.4
倚天屠龙记 1961年7月6日 – 1963年9月2日 明报 95.6
连城诀(原名素心剑) 1964年1月12日 – 1965年3月7日 东南亚周刊第一至六十期(期间第17和24期缺) 22.9
天龙八部 1963年9月3日 – 1966年5月27日 明报 121.1
侠客行 1966年6月11日 – 1967年4月19日 明报 36.4
笑傲江湖 1967年3月18日 – 1969年10月20日 1967年4月20日 – 1969年10月12日 新明日报 明报 97.9
鹿鼎记 1969年10月24日 – 1972年9月23日 明报 123
越女剑 1969年12月1日 – 1969年12月31日 明报晚报 1.6

这些作品初于报刊连载,即甚受读者欢迎;经作者集结修订单行出版后,在华文圈广为流传,尤以长篇作品更为畅销。其作品大量并多次由台湾、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地的影视集团改编摄制成电视剧和电影。陈世骧曾说:“金庸武侠小说可与元剧之异军突起相比。既表天才,亦关世运。所不同者今世独见一人而已。”

总览金庸的几部成熟武侠作品,除融合了武术、气功、悬疑、言情、历史等常见风格以外,还加入了很多古代文艺,以及天文地理等知识性元素。他的小说中塑造了新的武侠形象,打破了主人公必英俊潇洒,聪明正直的传统模式,亦展现出他对种族仇杀的负面态度。因此,金庸被一些评论者称为“侠之大者”。

小说版本

简单来说,金庸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其后由“三育图书文具公司”(简称“三育版”)及“邝拾记报局”(简称“邝拾记版”)作单行本出版发行,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多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着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名《金庸作品集》,由“明河社”出版。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版本均已完成。

金庸每十年一次的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变动,引来不少回响。陈墨认为,新修版虽然改善旧作中的错漏之处,却又产生新的问题。倪匡在《四看金庸小说》中,形容看到新版《射雕英雄传》后,“怀疑自己得失忆症,因为改动得实在太多了。”倪匡早前也表示:“小说文字的激情比合文法重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和笔下的人物、故事在感情上融为一体,是一种直接的感情上的结合。”“有不少人,包括我在内,喜欢旧版多于新版。”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台湾的远流出版社、广州的广州出版社(2005年底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香港的明河社。

其它作品

《三剑楼随笔》: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在《大公报》的专栏结集。

《袁崇焕评传》: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学术性著作;收录在《碧血剑》中。

《在台所见、所闻、所思》:明报出版社1972年出版。

《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1998年出版(台湾:远流,香港:明河社,大陆:北京大学出版社)。

《金庸散文集》:《明报月刊》“明月四十年精品文丛”,金庸首本散文集。2006年10月作家出版社初版,港台另有繁体版《金庸散文》,分别由香港明河社和台湾远流出版。

《月云》:2000年为《收获》杂志撰写的自传体散文式短篇小说,收录于港台版《金庸散文》。

《明窗小札》:“明窗小札”原为金庸以笔名“徐慧之”在《明报》所辟之专栏,内容多为时事评论,常译介外报、外电文章。出版界以原名按年份选录,编为1963、1964、1965三辑,共六册。明河社曾结集出版《明窗小札1963》和《明窗小札1964》。

《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 金庸卷》, 李以建编. 香港: 天地, 2016 年. ISBN 988825734X,
9789888257348。本书收入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节选)、社评、影评、专栏文章、翻译小说、政论文章及史学研究论文。 从数以千万言的金庸的多种话语写作中撷取代表性作品结为一集,并附有对其写作的导读、生平及写作年表。

《另类金庸: 武侠以外的笔耕人生》, 邝启东编. 香港: 中华书局, 2024 年. ISBN 9789888809998. 本书编者是著名金庸旧版小说收藏家。编者透过藏品,突出“武侠金庸”以外的金庸,按时序选辑金庸一生刊载于报纸杂志的文章、手稿、题字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尝试还原一个更为立体而鲜为人知的金庸。

《金庸译作》:“金庸选集”之一,收录罗素《人类的前途》(Has Man a Future?)和莫洛亚《幸福婚姻讲座》(The Art of Being Happily Married)译文。李以建编,香港:天地,2024 年,ISBN 9789888551309。

《金庸影话》:“金庸选集”之一,选录金庸在报章上发表的中西电影评论。李以建编,香港:天地,2024 年,ISBN 9789888551279。

《金庸随笔》:“金庸选集”之一,分五部分,其一辑自《东南亚周刊》“每周漫笔”,其二辑自《明报》“旅游寄简”,其三辑自1966年至1968年《明报》“明窗小札”(笔名徐慧之),其四辑自台湾《中国时报》“明窗短论”,其五选录散见于其他报刊杂志上“谈艺论政议人生”的文章。李以建编,香港:天地,2024 年,ISBN 9789888551293。

《金庸学佛》:“金庸选集”之一,收录上1970年代末在香港佛教月刊《内明》上发表的〈谈“色蕴”〉长篇论文,以及其他根据金庸手稿整理、首次发表的佛学文章。李以建编,香港:天地,2024 年,ISBN 9789888551286。

《金庸墨迹》:收录金庸亲笔抄写经文偈句。香港:明河社,2024 年,ISBN 9789628982844。

金学

由于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笔撰写感想、书评,而真正“研究”金庸小说,倪匡乃第一人。倪匡提出了“金学”一词。不过金庸本身对这名称有点抗拒,认为有高攀专研《红楼梦》的红学之嫌。现在大多统称“金庸小说研究”。

当台湾远流出版社取得金庸小说版权后,随着台湾解严,一直被认定为禁书的金庸小说随之出版。在1980年,远流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由沈登恩主编的“金学研究丛书”。

“博益”及“明窗”亦出版了一系列名人谈金庸的丛书,当时任职《明报》督印人、前香港立法会议员吴霭仪亦写了《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及《金庸小说的情》,杨兴安的《金庸笔下世界》。

当金庸小说在中国大陆正式授权出版后,“金庸小说研究”更为热闹,除小说内容、人物、历史背景之外以至武功招式及饮食菜谱等不一而足。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更是研究的重点。现时陈墨和潘国森依然经常评论金庸小说。

金学研究书目(普及类)

倪匡在1980年出版的《我看金庸小说》,是第一本金庸小说专论,“金学”一词晚后才形成。倪匡总评金庸小说“古今中外,空前绝后”,显然难以证实,但正如倪匡在书中自序所言,他品评金庸小说,本着的并非文学批评家看小说的观点,而是小说读者看小说的观点。但观乎金学至今方兴未艾,说倪匡的《我看金庸小说》系列是金学滥觞,亦不为过。

台湾远景、远流、香港明窗、明报等出版社曾出版名家的金学评论集(多有再版或港台/繁简版本,括号中为已知最早出版资料):

  •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远景,1980)、《再看金庸小说》(远景,1980)、《三看金庸小说》(远景,1981)、《四看金庸小说》(远景,1982)、《五看金庸小说》(下半部为陈沛然所著;远景,1984)
  • 吴霭仪:《金庸小说的女子》(明窗,1989)、《金庸小说的男子》(明窗,1989)、《金庸小说的情》(明窗,1990)、《金庸小说看人生》(明窗,1990)
  • 杨兴安:《金庸笔下世界》(博益,1983)、《漫谈金庸笔下世界》(远景,1986)、《金庸小说十谈》(明窗,1989)、《续谈金庸笔下世界》
  • 温瑞安:《谈笑傲江湖》(远景,1984)、《析雪山飞狐与鸳鸯刀》(远景,1985)、《天龙八部欣赏举隅》(远景,1985)
  • 项庄 (董千里):《金庸小说评弹》(明窗,1995)
  • 陈墨:《金庸小说赏析》、《金庸小说之谜一》、“陈墨评金庸系列”十三册[《赏析金庸》、《初探金庸》、《情爱金庸》、《武学金庸》、《人论金庸》、《艺术金庸》、《文化金庸》、《散论金庸》、《重读金庸》、《形象金庸》、《细读金庸》、《改编金庸》、《版本金庸》](海豚出版社,2015)
  • 陈沛然:《情之探索与神雕侠侣》(远景,1985)
  • 舒国治:《读金庸偶得》(远流,1987)
  • 苏墱基:《金庸的武侠世界》(远景,1984)
  • 薛兴国:《通宵达旦读金庸》(远景,1984)
  • 潘国森:《话说金庸》、《杂论金庸》、《总论金庸》、《武论金庸》
  • 孔庆东:《笑书神侠:北大醉侠遭遇金庸》(中国海关出版,2006)
  •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六神磊磊:《你我皆凡人:从金庸武侠里读出来的现实江湖》(北京联合,2015)[又名《翻墙读金庸》(台湾高宝,2018)]、《六神磊磊读金庸》(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越过人生的刀锋:金庸女子图鉴》(中信·商业家,2022)
  • 胡菊人:《小说金庸》(2017)
  • 王伟雄:《沉思武侠立斜阳》(明窗,2018)
  • 杨晓斌:《纸醉金迷:金庸武侠大系》(2019)
  • 合著(沈登恩主编,三毛、项庄 (董千里)、罗龙治、林燕妮、翁灵文、杜南发等著):《诸子百家看金庸》五辑(远景,1984-1985)
  • 林保淳:《解构金庸》
  • 邱健恩:《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远流,2019)
  • 邱健恩、邝启东:《流金岁月:金庸小说的原始光谱》(远流,2023)
  • 邱健恩、邝启东:《寻金探本:流金岁月番外篇》(远流,2023)
  • 邝启东:《另类金庸:武侠以外的笔耕人生》(中华,2023)
  • 杨照:“金庸的武林”三册[《曾经江湖:金庸,为武侠小说而生的人》、《流转江湖:金庸奇侠的异想世界》、《再会江湖:金庸小说的众生相》](远流,2024)

衍生作品

金庸的作品广为传播,不仅改编成影视、广播剧、舞台剧、漫画、动画、电脑游戏等,还衍生出多种文化产品和活动,对华人文化影响深远。

影视

第一部搬上银幕的金庸小说是《射雕英雄传》,为2集的粤语电影,由香港峨嵋电影公司于1958年拍摄。

部分改编版本虽然和原著有显著的不同,甚至只是借用其形式,如香港电影《东邪西毒》,但仍可见金庸小说启发了其他作品的创作。对于各电视和电影版本的金庸小说故事,可参阅上列小说条目。

动画
  • 《神雕侠侣》
漫画
  • 《射雕英雄传》(全40册,潘伟,海风出版社,1988年)
  • 《射雕英雄传》(全38册,李志清)
  • 《射雕英雄传》(漫画)黄玉郎
  • 《神雕侠侣》(全18册,黄展鸣)
  • 《神雕侠侣》(漫画)黄玉郎
  • 《笑傲江湖》(全26册,李志清)
  • 《倚天屠龙记》(全25册,马荣成)
  • 《侠客行》(全27册,林业庆)
  • 《雪山飞狐》(全20册,马荣成)
  • 《鹿鼎记》(全60册,司徒剑侨)
  • 《书剑恩仇录》(全30册,何志文)
  • 《天龙八部》(漫画全100册)黄玉郎
  • 香港著名漫画家潘飞鹰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把多套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漫画。包括:《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飞狐外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
电脑游戏
单机游戏
  • 金庸群侠传-智冠科技
  • 金庸水浒传
  • 金书红颜录(免费共享软件)
  • 神雕侠侣-昱泉国际
  • 笑傲江湖-昱泉国际
  • 天龙八部-智冠科技
  • 倚天屠龙记/新倚天屠龙记/真.倚天屠龙记-智冠科技
  • 射雕英雄传(PS版)-SCEH
  • 鹿鼎记皇城争霸(DOS)、鹿鼎记2(Windows)-智冠科技
  • 金庸无双(RMXP)-亚擎团队
  • 金庸无双2(RMXP)-亚擎团队
  • 金庸无双3(RMXP)-亚古无双团队
  • 金庸群侠传5(RMXP)-亚古无双团队
  • 金庸群侠传2、3(Flash)-半瓶神仙醋
线上游戏
  • 武林群侠传 Online(智冠科技)
  • 金庸群侠传 Online(中华游戏网)
  • 金庸群侠传 Online 2(香港中华网龙)
  • 金庸群侠传 Online 3(香港中华网龙)
  • 金庸无双
  • 天龙八部 Online(搜狐制作,台湾游戏新干线代理,香港Gameone代理)马来西亚CIBMall代理)
  • 天龙八部 Online 2(搜狐制作,台湾游戏新干线代理,香港Gameone代理), 马来西亚CIBMall代理)
  • 神雕侠侣(智冠科技)
  • 笑傲江湖 Online(昱泉国际)
  • 东邪西毒 Online
  • 九阴真经 Online
  • 鹿鼎记 Online(搜狐畅游)
  • 武林至尊(哈克娱乐)
  • 独孤九剑
  • 武林之王
  • 七剑群侠传
  • 侠客时代
  • 书剑恩仇录 (北京麒麟游戏)
  • 神雕
  • 降龙十八掌
  • 逆天诀之降龙十八掌
网页游戏
  • 书剑恩仇录 (台湾一起游戏)
电视节目

2003年10月8日,陕西电视台主办“华山论剑”活动,邀请金庸上华山,主会场设在华山的北峰,海拔高度1561米,除了金庸、主持人和嘉宾外,还有十几位网友。

饮食

1998年,中环镛记酒家受金庸和美食家蔡澜所托,赴台炮制“射雕英雄宴”,按照小说内容做出10款菜式,主要为仿制黄蓉为洪七公烹调的菜式,在台北西华饭店宴请出席“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200位与会者,包括当时参选台北市长的3名候选人马英九、陈水扁和王建煊,虽获好评,因材料及制法刁钻未能成为日常供应的餐单。另外,中华厨艺学院(CCI)获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布鲁塞尔经济贸易办事处邀请,分别于2017年10月19日及24日于法国及比利时两国主理“射雕英雄宴”。同年8月,台北花园大酒店“翠庭”也推出“金庸美食季”,复刻《射雕英雄传》中的美食等等。

伪书

1980年代时,曾有人以“镛公”为笔名著书《射雕前传》、《神雕前传》之类的作品,无论包装和印制都与金庸的作品集极之相似,撰写故事以外的情节。在香港部分租售旧小说的书店仍然存在。在中国大陆,也有类似的抄袭的作品,不但书名类似,而且署名作者也和金庸很类似,如“金童”、“全庸”、“金康”、“金庸新”、“金庸巨”等。

发表回复

滚动至顶部